近期,我刷到越来越多成年人说自己是ADHD的时候,第一反应是“这病现在这么流行了?”
后来跟几个朋友聊了聊,又看了点资料,才慢慢咂摸过味儿来——这背后又现实,又有点让人心酸。
现实的一面是,现在信息确实太发达了。网上各种ADHD的科普、自测量表满天飞,谁还没刷到过几篇《注意力不集中?你可能得了ADHD!》之类的文章啊?
很多人,比如我的一个朋友,看了就觉得“天,这说的不就是我吗?写稿不能专心,开会容易走神”。以前可能就觉得是自己“懒”或者“没毅力”,现在多了一个“科学”的借口——哦,原来我不是不行,我是“有病”呢!
这种从“自我怀疑”到“自我宽慰”的转变,对不少人来说,真是一种解脱。特别是当你看到别人能在朋友圈晒出高质量佳作、下笔千言的时候,那种“为什么别人可以,我不行”的焦虑和挫败感,真的能把人吞噬。给自己贴个“ADHD”的标签,仿佛就能解释一切,压力小了很多,甚至有点“我终于懂了”的释然。
但心酸的一面是,很多人可能真的在“现代生活”这关里快扛不住了。想想我们每天被手机消息、短视频、各种信息流轰炸,大脑长期处于这种“多任务”和“被投喂”的状态,想专注起来真的很难。
再加上工作、学习卷得飞起,要求越来越高,很多人都感觉自己“注意力出了问题”。考公考研的尤其惨,压力山大,书看不进去,题做不下去,急得抓耳挠腮。这时候,“赛博自诊”ADHD,就像一个溺水者抓住的浮木,至少给了一个“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不行”的解释。
那么,这种“赛博自诊”科学吗?说句实话,作为一名心理行业从业者,我实在觉得有点“滑稽”。
从专业的角度来讲,ADHD全称是“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”,它首先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级发育障碍。研究表明,ADHD患者的大脑特定化学物质会改变,特定脑区(比如前额叶,管执行功能的)活动下降、发育可能不成熟。这可不是简单的“今天状态不好”或者“被手机害的”。
而且,专业诊断真的很复杂。医生得结合你从小到大的表现(比如是不是从小就坐不住、丢三落四),还得用量表,这个量表往往需要家长、老师甚至医生自己多角度观察打分,比如“Conner's量表”就有家长版、教师版、临床版。光靠自己对着手机屏幕勾勾选选,然后“对号入座”,这能有多准确?说白了,你现在的“症状”,可能是因为昨天熬夜了,或者最近工作压力太大焦虑了,再或者就是单纯地对高强度、高专注的要求不适应,但这些都不等于ADHD。
临床主任医师&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,现在很多三甲医院的心理门诊挤满了“赛博自诊”来的年轻人,但最后真正确诊ADHD的,也就三成左右。很多人其实就是现代生活压力下的“注意力困难户”,或者是对自己要求太高,容不得半点“分心”。用ADHD的标签来解释一切,有时候反而掩盖了真正的问题——比如你可能只是需要调整下工作方法,或者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,而不是真“病”了。
所以啊,我觉得这种“赛博自诊”热潮,更像是一面镜子。它照出了很多现代人在高压力、快节奏、信息爆炸的生活下,普遍存在的“注意力焦虑”。它未必科学,但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挣扎:我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专注?我这样“不正常”吗?它给了大家一个出口,一个解释,哪怕这个解释可能不太准。
如果你真的怀疑自己,或者被这个问题困扰很久,影响到生活工作了,那还是老老实实去看专业医生吧,别光在网上查资料、做量表。医生会给你更全面、更个体化的评估。
不管是真是假,找到让自己能“好好过下去”的方式,比如调整期待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比急着给自己贴个“病人”的标签,可能更有意义。
毕竟,人生在世,谁还没点“不太一样”的地方呢?重要的是,别让一个标签定义了你自己,也别让焦虑把你给困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