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实锤:与父亲疏远的人数是母亲的2倍!四大原因揭秘家庭“隐形断层”

在文章开始之前,想请大家思考一下:

“你和父母的关系如何?”

“你是否疏远了父亲/母亲?”

带着问题,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和解开家庭疏远经历背后的复杂性。

尽管存在普遍的刻板印象,但家庭疏远并非新现象,实际上比许多人意识到的要普遍得多。然而,虽然疏远现象总体上并不新鲜,但当我们仔细观察子女与哪一方父母更容易疏远时,就会发现一些规律。

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,成年人与父亲疏远的可能性比与母亲疏远的可能性高出1倍。一些研究还指出,童年遭受情绪虐待或心理创伤的人与父亲疏远的可能性是前者的4倍。下面,我们来仔细看看背后的一些原因。

1.家庭功能障碍中的性别角色起着一定作用

在情感虐待和家庭控制等案例中,从统计数据来看,父亲更有可能成为明显滥用权力的根源,尤其是在父权制或专制家庭中。

虽然母亲确实也可能存在虐待行为或陷入困境,但由于性别角色和社会化的传统观念,导致她们的行为往往很少被视为有害。这种差异部分源于根深蒂固的性别规范,这些规范将母亲理想化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和情感滋养者。许多成年子女可能出于内疚或义务而与母亲保持联系,即使亲子关系已经失调。对于女儿来说尤其如此,她们通常被期望缓和他人之间的冲突,并管理和维持家庭关系,即使自己过得并不开心。

然而,近几十年来,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,许多人表示与母亲的关系变得更疏远。小安(化名)回忆道:“我父亲竭尽全力安抚母亲,然而他能做的十分有限。家中的一切都是她说了算,不管对错。我之所以离开,皆是因为她。 ”

2.男性情感表达的社会规范

很多男人从小就被教育要"憋着情绪",所以就算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,他们也很难表现出脆弱的一面。但这样反而让修复亲子关系变得更难。我们接触过不少想跟孩子沟通的父亲,有些人跟孩子已经疏远了,可他们就是跨不过心里那道坎。

老罗今年50多岁,他一直在反思自己犯过的错:"我当年就是用我爸教我的那套方法养儿子。现在才知道错了。我真想跟儿子说声对不起,那时候什么都不懂。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,可能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吧。"

有时候,当父亲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去修复感情时,保持距离反而是种更好的选择。小杰(化名)说起他和他爸的关系:“要是我爸小时候能在一个允许男人哭、允许男人示弱的环境里长大,说不定就知道该怎么跟我相处了。我总觉得他是想跟我亲近的,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。我试过跟他沟通,但这种关系实在太累了。”

3.羞耻和社会压力的影响

现在社会对跟家人疏远这件事比以前宽容多了,但跟亲妈断绝关系还是会被人指指点点。这就搞得很多人不敢主动提这事,就算真这么做了,也不愿意到处说。反过来看,跟老爸关系不好虽然也难受,但别人一般不会说那么多闲话。

小琳(化名)就经历过这种情况:“我对象跟他爸关系不好,平时说起来根本没人当回事。可我一说跟我妈没来往,立马就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,好像女儿不该跟亲妈断绝关系似的。”

4.尽管这种疏远很普遍,但大多数疏远最终都会结束

研究还表明,大部分成年子女和父母闹僵后,最后还是会和好。81%的妈妈和孩子、69%的爸爸和孩子最终都能修复关系。不过,如果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才选择和父母疏远,这并不意味着你的选择是错误的。不是所有情况都必须和好,有时候和好反而对你是不健康的。



参考资料:

1. 俄亥俄州立大学。(2022 年 12 月 15 日)。成年子女与父亲疏远的可能性高于与母亲疏远的可能性。俄亥俄州立大学。

2. Reczek, R.、Stacey, L. 和 Thomeer, MB (2022)。美国父母与成年子女疏远程度的性别、种族/族裔和性取向分析。《婚姻与家庭杂志》,84 (6), 1423–1442。

3. Pillemer, K. (2020).断层线:破碎的家庭及其修补方法. Avery

4. Conti, RP (2015). 家庭疏远:确定患病率。《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杂志》,3(2),28–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