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心理咨询机构,我们在临床案例中常遇到这样的困惑:为何抑郁症患者总将刀锋对准自己?
弗洛伊德在《哀悼与忧郁》一书中最早提出:抑郁症的本质是愤怒的向内转化——当哀悼者将愤怒指向逝者,抑郁者却把利刃转向自身。
被忽略的愤怒转向机制
弗洛伊德发现,童年经历亲人离世(尤其是父母)的个体,会内化对父母的矛盾情感。这种未消解的愤怒如同沉睡的火山,在成年后遭遇丧失时喷发为自我攻击。梅兰妮·克莱因进一步阐释:抑郁症患者通过“摧毁所爱之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”来宣泄攻击欲,最终陷入“迫害妄想”的循环——他们认定自己因嫉妒伤害了所爱之人,于是通过自我惩罚来赎罪。
认知行为疗法(CBT)创始人贝克则从思维层面佐证:抑郁症患者存在“认知三要素”(自我贬低、消极归因、绝望预期)。他们用“我无能”“我不配”的思维锁链捆住自己,却很少意识到:这些自我攻击的本质,是未被表达的愤怒。
催眠疗法新视角
在催眠疗愈中,我们常发现更深层的转化机制:
催眠态下的患者常浮现被压抑的愤怒场景——对父母的怨恨、对伴侣的失望、对社会的愤怒。但这些情绪未被意识接纳,转而通过躯体化症状(如疲惫感)和认知扭曲(如“一切都是我的错”)表达。
催眠流派主张:通过回溯技术引导患者重新面对愤怒源,在潜意识中完成“愤怒外化”仪式。例如让患者想象对空椅发泄情绪,或通过隐喻故事(如“将心中巨石推入大海”)转化攻击性能量。这种干预常能打破“愤怒-自责”的闭环。
被遮蔽的羞耻感核心
抑郁症患者真正的痛苦之源,往往是被忽视的慢性羞耻感。
心理学家刘易斯(Lewis,HB)指出:羞耻感会触发四种应对模式:退缩(拒绝社交)、回避(物质滥用)、攻击他人(易怒指责)和攻击自我(自伤自杀)。
而抑郁症患者多选择最后两种方式。当羞耻感与恐惧结合,便异化为指向自身的“道德愤怒”——患者将对外的愤怒转化为“我活该受罚”的自我审判(Nathanson,1994)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:
1.文化加重羞耻:社会对抑郁症的误解(如“”想开点就好“”),使患者羞于求助;
2.早期创伤印记:童年缺乏安全感者,更易将羞耻感转化为抑郁(Matos,2013);
3.隐藏性特征:90%患者会刻意掩饰羞耻感,导致咨询师忽视其核心作用。
愤怒转化的双面性
有趣的是,这种“向内转化”也有积极意义:
1.内省契机:抑郁状态迫使患者重新审视人生目标,触发存在主义思考——“我真正想要什么?”(Henretty,2008);
2.求救信号:典型抑郁表情(嘴角下垂/眉眼低垂)能唤起他人关怀本能(Ekman,2003);
3.疗愈起点:当愤怒能量被转化为自我觉察,便可能开启接纳与重建之路。
治疗的关键转向
传统治疗常执着于“释放愤怒”,但现代干预更需关注:
1.解构羞耻感:通过叙事疗法重构“我不够好”的自我标签;
2.转化而非释放:催眠疗法擅用意象对话(如“将怒火炼成守护能量”);
3.重建安全依恋:激活早期被爱记忆缓冲羞耻感(Pinto-Gouveia,2015)。
临床手记
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曾干预过一位重度抑郁的职场女性。在催眠疗愈中她突然痛哭:“我恨父母重男轻女,更恨自己不敢反抗!”我们通过“写给15岁自己的信”完成愤怒转化。三个月后她告诉荣教授:“现在愤怒时,我会对着无人的地方大喊,而不是扇自己耳光。”
看见愤怒背后的呼救
抑郁症的“愤怒向内转化”,实则是心灵在绝望中发明的自我保护机制。
当我们不再将其视为病理符号,而是理解为“受伤者最后的体面”,才能真正触达疗愈的本质——让愤怒找到出口,让羞耻重见天光。
参考资料:
·Beck,A.(1964).思考与抑郁II:理论与治疗。《普通精神病学成就》,1,561-571。doi:10.1001/archpsyc.1964.01720240015003
·Beck,AT(1972).抑郁症:成因与治疗。费城,宾夕法尼亚州: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。
·Ekman,P.(2003).情绪揭示:识别面孔和情感以改善沟通和情感生活。美国纽约州纽约市:时代图书/亨利·霍尔特公司。
·弗洛伊德.(1957)。《哀悼与忧郁》。收录于J.Strachey编译的《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标准版》第十四卷(1914-1916):论精神分析运动史、元心理学论文及其他著作(第67-102页)。伦敦:霍加斯出版社。(原著出版于1917年)
·Henretty,J.、Levitt,H.和Mathews,S.(2008)。心理治疗中来访者悲伤时刻的体验: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。《心理治疗研究》,18,243–255。
·Izard,C.(1977).人类情感。纽约:Plenum Press。
·Melanie Klein.(1930)。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。《国际精神分析杂志》,11,24-39。
·Lazarus,R.(1991).情绪与适应。纽约:牛津大学出版社。
·Lewis,HB(1987).羞耻感与自恋型人格。载于DL Nathanson主编,《羞耻感的多重面孔》(第93-132页)。纽约:吉尔福德出版社。
·Matos,M.Pinto-Gouveia,J.和Duarte,C.(2013)。内化早期羞耻感及缺乏安全感和温暖感的记忆:羞耻感在抑郁症中的中介作用。《行为与认知心理治疗》,41,479-493。
·Matos,M.Pinto-Gouveia,J.和Duarte,C.(2015)。构建抵御羞耻感的自我保护:温暖与安全感的记忆和感受在羞耻感记忆与抑郁症关联中的重要性。《国际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杂志》,15,317-335。
·Morrison,A.(1987).眼光向内:羞耻与自我。载于Donald L.Nathanson主编的《羞耻的多重面孔》(第271-291页)。纽约:吉尔福德出版社。
·Nathanson,DL(1992).羞耻与骄傲:情感、性与自我的诞生。纽约:WW Norton出版社
·Nathanson,DL(1994)。羞耻感、同情心与“边缘性”人格。《北美精神病诊所》,17,785-810。
·Nathanson,DL(1994).抑郁症的案例分析。《汤姆金斯研究所公报》,1,1-5.ISSN 1075-6930。
·Taylor,D.&Richardson,P.(2007).抑郁症的精神分析/心理动力学方法。收录于Glen O.Gabbard、Judith S.Beck和Jeremy Holmes编著。牛津心理治疗教科书(第127-136页)。纽约:牛津大学出版社。
·Thompson,RJ&Berenbaum,H.(2006).日常困境中的羞耻反应与抑郁症相关。《认知疗法研究》,30:415-425。
·Tomkins,SS(1962)。《情感意象意识》。第一卷:积极情感。纽约:Springer出版社
·Wurmser,L.(2015).原发性羞耻感、致命伤与悲剧循环:关于羞耻感与羞耻感冲突的一些新思考。《国际精神分析杂志》,96,1615-1634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