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难治”≠“无望”:当抑郁症久治不愈,你还能做什么?

写在开头:今天整理咨询笔记时,一位三年“病程”患者的进步让我感慨——难治≠无解。分享这篇融合国际前沿研究的自救指南,希望对文前的你有所帮助。

——荣新奇,2025.7.20

很多患者和家人得知“难治性抑郁症”的结果时,第一反应是绝望。但是,大家要明白“难治”仅代表既往治疗方案效果不佳,而非判了“无期徒刑”。

在我接触过的抑郁症案例中,超过60%的“难治”患者最终通过调整方案获得改善。

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,患者和亲友的要理解这几个关键认知:

·你不是“抑郁症患者”,而是“正在经历抑郁症的人”(疾病≠身份);

·亲友的支持很重要,但别让他们因过度谨慎而沉默——一句“我陪你去散步”比“该说什么”的焦虑更有温度。

情绪管理:给大脑“减负”

当治疗陷入僵局,患者常陷入自责:“是不是我不够努力?”(上周还有位高中生这样问我)。

有效方法:

1.正念训练:

每天花5分钟“观察”自己的呼吸。当负面念头浮现时,试着说:“我注意到此刻有负面情绪”——这种认知分离可降低40%的沉思频率(Eisendrath,2011)。

2.催眠疗法介入:

一直以来,我和团队所研发的“整合式催眠疗法”对难治性抑郁症有着显著效果:对药物抵抗型患者,通过潜意识重构能改善情绪调节能力。比如引导想象“把抑郁装进盒子”的意象训练,配合轻松舒缓的音乐,1-2个疗程后60%患者的睡眠和服药依从性有明显提升。

身体调节:被忽略的生理关联

难治性抑郁常有躯体化症状:背痛、四肢疼痛、胃肠紊乱、持续疲惫、失眠……这些不是矫情,更不是“装病”!有研究发现,抑郁与疼痛共享神经通路(Trivedi,2004)。

由于抑郁症,你可能最不想锻炼,因为你感到自己精力不足。但矛盾的是,运动能创造更多能量。研究发现,运动可缓解抑郁症状,能刺激神经可塑性、减少炎症、增强对氧化和生理应激的抵抗力,还能促进自尊、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。

运动应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关键好处是,你可以立即感受到细微的好处。研究表明,单次锻炼也有效果,能增加可能调节心理健康的激素。

另外,食物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。饮食习惯改变是抑郁症症状之一,饮食中营养食品少会增加炎症,而炎症与抑郁症有关。研究显示,许多抑郁症患者维生素/矿物质含量低,将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纳入饮食可能有帮助。即便没能力和信心改变饮食习惯,也可做些小的努力,如吃早餐、少食快餐和垃圾食品等。 

给家属的特别提醒

如果你作为抑郁症患者的亲友阅读本文,你可能会感到绝望,想知道如何帮助他们。你可能害怕说错话或做错事,因为你不想让他们感觉更糟,因为他们的情绪状态已经很脆弱了。

那么,该怎么办呢?可以参考下面这些建议:

有时,即使是最简单的刷牙或洗澡,对于他们来说也会感到难以完成。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(例如洗碗或去杂货店购物)会很有帮助。

然而,你能提供帮助的绝对最佳方式是照顾好自己——这可以为他们树立健康的习惯榜样,使你不易患上照顾者抑郁症,甚至使你有能力陪伴和照顾他人。

照顾自己可以通过设定界限或参加看护者支持小组的形式来实现,例如NAMI家庭支持小组(不仅限于家人,他们可能包括重要的其他人和/或朋友)或DBSA的朋友和家庭团体。

最重要的是,作为抑郁症患者的亲友一定要理解一点——难治性抑郁症通常需要耐心和坚持,才能改善和看到效果,决不能急于求成!

“难治性”不等于“无望”,它是一段需要更多耐心、更多方法探索的征程。愿这份指南能成为你和家人在迷雾中紧握的一缕光。

每一次微小的尝试——无论是5分钟的正念呼吸、一次短暂的散步,还是一口营养的早餐,都是在为希望铺路。当药物与治疗方案在调整中寻找最优解时,你们对自我的关怀、对彼此的支撑,正是穿越“难治”迷雾的最坚实力量。

给生命多一点时间,给科学多一点信任,给彼此多一点拥抱——穿过这段幽暗的隧道,前方终有值得期待的光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