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虑抑郁的人,真的是因为承受能力太差吗?

很多人都会有“焦虑抑郁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”这种想法或观念,这可能是对焦虑抑郁人群最大的误解之一了。他们不是“玻璃心”,恰恰相反,他们内心经历的痛苦,其惨烈程度远超常人的想象。

我们不妨想想,承受能力差是什么?可能是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,一点压力就叫苦不迭。但焦虑抑郁的人呢?他们往往是在长期、多重、看不见的重压之下,硬扛了太久太久,直到身体和心理的报警系统(也就是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)都拉响了最高级别的警报,实在撑不住了,才呈现出那些症状。

因此,焦虑抑郁不是“承受能力差”或“矫情”,而是韧性被过度消耗殆尽了

现代脑科学已经解释得清清楚楚——焦虑抑郁不是什么“想不开”或者“矫情”,而是大脑实实在在出现了功能上的变化。比如,负责拉响情绪警报的“杏仁核”变得过度敏感,一点风吹草动就当成生死存亡的大事;而负责理性思考的“前额叶”功能却下降了,想冷静都难;再加上神经递质(比如血清素)的失衡,身体长期处于一种“战或逃”的高压待机状态,耗尽了能量。

所以,他们不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崩溃,而是他们的身体和大脑早已在崩溃的边缘徘徊了很久,那件“小事”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外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他们因为一件“小事”情绪失控,比如没及时回消息、没完成某个小任务。但看不到的是他们内心那个巨大的压力熔炉:对未来的极度担忧(焦虑)、对自我的彻底否定(抑郁)、挥之不去的疲惫感、以及可能同时存在的现实困境(工作压力、家庭矛盾、经济问题等等)。

他们的大脑被“永久化”(“我永远好不了”)、“普遍化”(“所有事都糟透了”)、“自我否定”(“都是我的错,我不够好”)的思维闭环死死缠住,像陷入流沙,越挣扎陷得越深。这不是“承受能力差”,而是承受了太多常人看不见、甚至想象不到的东西,而且承受了太长时间。

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,心理韧性(Resilience)不是无限的,它就像肌肉,需要休息和恢复。焦虑抑郁的人,他们的心理韧性肌肉在长期的、巨大的压力下,已经严重劳损甚至撕裂了。

最新的研究也表明,这种韧性和大脑神经环路的适应性密切相关。长期的焦虑抑郁状态会损害这种神经可塑性,让人更难从压力中恢复过来。他们不是天生没有韧性,而是他们的韧性储备在旷日持久的内心战争中,被残酷地耗尽了。

所以,不要简单粗暴地说他们是“承受能力差”了。这无异于对着一个马拉松跑到虚脱倒地的选手说“你体力真差。”他们不是差,他们是拼尽了全力,跑了一场无比艰难、看不到尽头的长跑。

焦虑抑郁是一种真实的、涉及生理和心理多个层面的状态,“独自硬抗”或“想着熬一熬就过去了”往往只会让情况更糟。就像身体受伤了需要包扎治疗一样,心理状态亮起红灯时,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,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

这不是代表着你“矫情”、“软弱”,恰恰是认识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的勇气和智慧。专业人士能帮你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,提供科学的支持,陪伴你一起修复那被过度消耗的心理韧性,重新找到内在的力量和平衡。

别独自在焦虑抑郁的泥沼中挣扎,专业的支持,是走出困境的重要桥梁和最佳选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