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父母有心理问题,却让孩子做心理咨询?

我们接触过太多的青少年家庭个案,这种情况真的太普遍了。每次面对那些满脸焦虑、不断数落孩子问题的父母,一开始能感受到他们那种强烈的“救孩子”的迫切心情,仿佛孩子的厌学、情绪爆发、社交困难就是家庭乃至世界的中心危机。

可随着咨询深入,我们慢慢拨开迷雾,往往会发现一个让人无奈的现实:很多孩子身上那些被父母视为“问题”的信号,恰恰是家庭这个复杂系统在“报警”,是父母和孩子长期互动模式结出的“果”,而不是孩子单方面突然“坏了”。

父母为啥自己不做心理咨询呢?这里头的原因很现实也很心酸。

很多父母真的意识不到自己“有问题”,他们可能长期处于焦虑、易怒或者情感疏离的状态,但在他们看来,这就是“正常生活压力下的正常反应”、“我容易吗?都是为了这个家!”这种代代相传的“正常化”认知,让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模式、沟通方式如何深刻影响了孩子,几乎处于完全“失明”的状态。他们不是不想改,是他们真的看不见自己需要改的地方,反而觉得孩子那些“不良行为”特别扎眼,需要“修理”。

另一方面,“病耻感”像一座大山,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,对不少人来说,意味着“我不正常”、“我失控了”、“我是个精神病”……这种内在的自我否定和外界的潜在评判(哪怕只是想象出来的)压力太大了。相比之下,说“是孩子出了问题”,好像更容易被自己接受,也更容易向亲戚朋友、街坊邻居交代,至少“行动方向”明确——送孩子去咨询,显得“我们尽力了,我们在解决问题”。

当然,钱也是绕不开的现实原因。父母可能咬咬牙,为了孩子的“未来”、“学业”、“身心健康”觉得这钱必须花,是“必要投资”。可轮到自己呢?“唉,算了吧,没必要”、“我这点事儿,扛扛就过去了”、“跟朋友吃顿饭聊聊就好了”……他们没意识到,自己状态不佳、情绪不稳、沟通方式存在问题,恰恰是对孩子身心发育、对家庭氛围影响最大、最持久、最核心的那个“变量”。

最“要命”的是——孩子的“问题”表现通常更具体、更让家长感到“切肤之痛”:不上学、不沟通、暴躁顶嘴、成绩骤降、沉迷网络甚至自伤……这些像警报器一样尖叫,让家长坐立难安,必须立刻行动。但父母自身的问题,比如长期焦虑、控制欲、情感冷漠、沟通障碍、童年创伤的代际传递……这些往往被归结为“性格”、“脾气”、“为你好”、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,成了客厅里那只“看不见的大象”,大家虽然都受影响,但就是没人愿意去碰它、挪开它。

所以,让孩子做咨询本身并不是错,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、改善人际关系、应对压力,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支持。但核心问题在于,如果只有孩子愿意走进咨询室的大门,而父母依然站在门外,甚至站在外面指导孩子该怎么做,那这个咨询的效果往往就像在流沙上努力搭建城堡。

换句话说,孩子可能在咨询室里学会了调节情绪,学会了表达,但一回到家,面对那个依然高压、控制、焦虑或者冷漠的环境,面对父母那些无意识的“旧模式”的强力影响,很快就会被“打回原形”、“旧病复发”。这真的让人非常无奈,也让我们咨询师常常感到力量微薄。

心理咨询的核心,既不是“治病”,也不是“贴标签”。

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,在青少年家庭个案中,我们需要更关注亲子关系——那些看不见摸不着,却像空气一样包裹着孩子,塑造着他们感受和行为模式的亲子互动。

父母一句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孩子听到的可能是一生的否定;父母焦虑的控制,孩子感受到的是窒息。改变这些互动模式,让孩子能在一个更安全、更被理解、更少负担的关系里喘口气,找到自己的力量,这比单纯“治疗”孩子个人重要得多。

例如,一个孩子曾冲我们的咨询老师吼:“你就是我爸妈派来改造我的帮凶!”只有当父母先放下那种“都是你不懂事”的指责姿态,孩子才有可能放下敌意,愿意真正为自己,而不是为父母的期待去改变和成长。

当然,现实很骨感,很多父母就是拒绝走进咨询室。这确实让人无奈,但这不意味着孩子就完全没希望了。我们依然可以和孩子一起沟通调整,帮他们理解“爸妈的脾气、他们的焦虑,是他们自己的功课,不是因为你不够好”。帮他们在心里划出一道保护自己的界限,在家庭之外寻找支持和光亮(比如信任的老师、朋友、其他亲人),发展出“即使环境不理想,我依然能照顾好自己”的韧性。这份内在力量,是孩子能带走的最宝贵的财富。

说到底,没有完美的父母,谁心里没点伤、没点拧巴的地方?关键不在于谁“有病”,而在于愿不愿意一起看清那些纠缠在一起的线头。

父母活出自己的稳定和从容,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。家庭这锅汤,味道不对了,光盯着飘在上面的那点油花(孩子的问题)搅和没用,得看看底下炖的是什么料。

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正在经历这些痛苦,看到孩子成了家庭压力的出口,而父母又难以迈出那一步,别硬扛,也别光在道理上较劲“谁该负责”。找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聊,不是为了指责谁,而是为了看清这个困局到底卡在哪里。

我们“荣新奇心理工作室”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,帮你们一起梳理那些复杂的情感、未被言说的伤痛和僵化的互动模式。有时候,多一双专业的眼睛,就能帮你们找到那个被忽略的线头,让整个死结有松动的可能。这第一步,无论谁先迈出来,都值得被尊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