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个男孩,他初次来咨询时,全程低着头,声音轻得如同在忏悔:“荣老师,我是不是太过没用了?爸妈总说我窝囊、没骨气,可他们忘了,我变成如今这般模样,不正是他们所期望的吗?”
这揭示了一个现象:父母不允许孩子表达愤怒,本质上是害怕“失控”。他们将孩子的反抗,等同于“自我权威的崩塌”;把孩子的愤怒,解读成“对自己付出的背叛”。于是,他们采用“道德绑架”(“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,你就是这样报答我们的?”)、“情感勒索”(“你这孩子怎么如此不懂事?”)等方式,把孩子重新塑造成“乖孩子”。
更为讽刺的是,很多父母自身就是“听话教育”的受害者——他们从小被驯化成“懂事工具”,又将这份痛苦传递给下一代,宛如一场代际创伤的接力赛。
被压抑的愤怒,不会凭空消失
有的孩子把愤怒憋在心里,憋出了内伤。曾有一个男生,患抑郁症六年,在咨询时突然情绪崩溃:“我恨他们总是否定我,可我又觉得‘爸妈都是为我好’,这种矛盾几乎要把我撕裂了!”他的愤怒从未被允许表达,最终演变成对自我的无尽攻击。
有的孩子将“自我价值”与“服从”紧紧捆绑在一起。有一位来访者,结婚五年,老公出轨三次她都不敢离婚,只因“爸妈说,女人要懂事,别给家里添乱”“为了孩子,忍一忍算了吧”。她甚至认为“被爱的前提是听话”,以至于连“我想要什么”都不敢去想,自然也就没了主见。
更令人痛心的是,这种压抑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发展:
·情绪层面: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,长期压抑会使情绪感知能力退化。孩子长大后,要么形成“讨好型人格”(通过讨好他人来换取安全感),要么将愤怒转向自我攻击(出现抑郁、自我厌恶等情况)。
·认知层面:父母不断强调“你要懂事”,本质上是让孩子把“自我价值”和“服从”划等号。孩子会默认“只有听话才值得被爱”,久而久之,连“我想要什么”都不敢思考,自然就失去了主见。
·关系层面:孩子习惯了“压抑真实需求去满足他人”,步入社会后,要么遭遇PUA却不敢反抗,要么在亲密关系中陷入“讨好—委屈—爆发”的恶性循环。
新概念心理咨询师谢芳常对来访者说:承认“我委屈”“我愤怒”,才是活出自我的第一步。
上周有个姑娘,来咨询时还唯唯诺诺,第三次来时,突然拍着桌子说:“我今天就是要说!我恨他们总拿我和别人比较!我恨他们否定我的梦想!”说完她哭了,但眼神却格外明亮。后来,她辞去了讨厌的工作,去学习一直想学的插画,朋友圈里首次出现了“我为自己活”的笑容。
我们总是在等待父母的道歉,却忽略了:打破代际创伤的循环,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。
那些被压抑的“愤怒”,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,而是重建自我的种子——当你敢于说“不”,敢于承认“我想要”,敢于将憋了多年的委屈呐喊出来时,你才真正开始为自己而活。
最后,想对屏幕前的你说:如果你也曾被“听话懂事”所束缚,不要害怕。那些被压抑的愤怒,并非你的过错,而是你重新认识自己的钥匙。
毕竟,连愤怒都不敢表达的人,又怎能拥抱真正的自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