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育孩子,也是重新养育自己!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: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。比如,一位父亲从小被严格管教,成年后对儿子的“自由散漫”难以容忍,本质上是将童年被压抑的愤怒投射到了下一代;再如,许多家长拼命让孩子考名校,实则是对自身“不够优秀”的补偿心理。

这折射出一个心理学真相: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和言行,往往源于自己未愈合的成长创伤。因此,养育孩子的过程,常成为父母与内心“内在小孩”的无声对话。

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“投射”

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,而父母则是孩子最早的老师。然而,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往往忽视了自身的成长和反思。他们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成绩,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。

事实上,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。当我们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,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时,我们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经历和情感模式。这种反思和成长,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,也有助于我们实现自我疗愈和成长。

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“投射”和“认同”的过程——父母将自己的价值观、信念和情感模式投射到孩子身上,而孩子则通过认同父母来形成自己的人格和行为模式。

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,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投射,并进行反思和调整,那么他们就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、更积极的人格和行为模式。

同时,这也正是“再养育”的核心价值:当意识到孩子的“问题行为”实质是唤醒我们内在创伤的信号,便获得了重构反应模式的机会。通过重新回应眼前的孩子,我们实际上在给当年的自己二次选择。

打破代际循环的钥匙

荣新奇教授表示,催眠疗法是一种高效的心理咨询方法,它能够帮助人们深入潜意识,探索和解决内心深处的情绪和创伤问题。在亲子关系中,催眠疗法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,改善沟通和互动模式。

比如说,通过催眠疗法,父母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童年经历和情感模式,找到影响自己教育方式的根源。同时,他们也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,建立更积极、更健康的心态。

荣新奇教授还指出:“父母的语言是天然的催眠指令,正向暗示能重塑孩子的潜意识脚本。”例如:

·将“别玩手机”改为“你专注学习的样子真棒”,通过潜意识沟通激发内驱力;

·用“器官对话法”缓解焦虑,比如引导孩子想象“与胃部对话”,释放考试压力。

在我们接触过的案例中,一位母亲通过催眠疗愈了自己的童年创伤后,不再苛责儿子“必须考第一”,转而支持他探索自己的兴趣。半年后,孩子不仅成绩提升,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奖项。由此可见,父母的自我疗愈,往往成为孩子蜕变的起点。

育儿即育己的生命修行

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曾说:“养育孩子时,父母会遇见自己灵魂的本来模样。”

那个让你崩溃的“熊孩子”,或许正是来帮助你找回生命缺失拼图的天使。当我们开始觉察情绪背后的童年剧本,当暴怒转化为理解,指责升华为共情,养育便不再只是单向付出,而是一场双向治愈的成长之旅。

如果你在育儿过程中总被某种情绪困住,如果那些“知道却做不到”的教育理念让你陷入焦虑,不妨把此刻的困扰视作自我成长的邀请函。“荣新奇心理工作室”提供专业的、个性化的催眠疗法与亲子咨询,更有专家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“高等家长进修课程”,助力家长们成为更好的父母,也成为更好的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