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家长的眼中,孩子明明很努力却成绩平平,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有一位母亲的留言令人揪心:“女儿凌晨两点还在刷题,考试后躲在厕所用圆规划手臂,说‘这样能清醒点'”。
这不是个例,根据北京某医院的青少年门诊数据显示——因学业压力就诊的初中生中,68%存在“无效努力型焦虑”。
撕开“假性努力”的面纱
在当下的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的社会大环境下,大多数青少年被“成就认同危机”所裹挟——“如果考不好,我还有什么价值?”这种认知扭曲使他们将每次考试都视作生死存亡之战。
另外,孩子之所以出现“明明很努力却考不出好成绩”的现象,可能是陷入了“习得性无助”的恶性循环。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实验揭示:反复失败会形成“再努力也没用”的思维定式。很多孩子表面在刷题,实则陷入“努力仪式化”的怪圈:熬夜背书只为缓解焦虑,错题本抄写五遍却从不分析错误根源。
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在咨询案例中发现,这类孩子往往有“全或无”的思维:不是满分就是失败。就像某重点中学心理老师记录的案例:考了98分的学生整夜失眠,只因“那2分错得太低级,没有达到满分”。
打破困境的破局之道
荣新奇教授表示,催眠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干预中展现独特优势:通过意象对话技术,引导孩子看见“内在批判者”的真实面貌,帮助孩子重建被分数击碎的主体性。
例如,在某次催眠疗愈中,当抑郁少女在催眠状态下将“永远考不好”的执念具象为黑色漩涡时,咨询师引导她发现漩涡中心闪烁的光点——这正是被成绩焦虑遮蔽的绘画天赋。
荣格学派心理学家发现,每个陷入成绩困境的孩子都在用症状呼唤心理层面的“英雄之旅”。家长要做的是成为智慧的引路人,而非焦虑的监工。当孩子说“考砸了”,请先拥抱那个颤抖的身体,而非急着分析试卷错题,因为温暖的皮肤接触能让皮质醇水平下降28%,这比任何补习班都更能帮助孩子重新出发。
最重要的是,家长一定要当心孩子出现这些危险信号,如果出现下述2种及以上的情况,一定要引起重视,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介入和帮助:
•连续两周出现失眠/暴食/厌食/情绪剧烈波动;
•反复擦拭作业导致纸张破损;
•刻意用长发遮盖手腕;
•突然把所有文具换成红色等。
荣新奇教授曾言:“人生不是单行道,成长没有标准答案。”
如果你的家庭正在经历这样的困境,“荣新奇心理工作室”提供专业的青少年心理评估系统,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,已帮助数百个家庭打破“越努力越痛苦”的魔咒。
关注我们,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点亮那盏被焦虑遮蔽的心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