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忽视的真相:多数走向绝境的人,曾认为“不需要帮助”!

在心理健康领域,一个令人痛心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是:大量深陷绝望、甚至萌生结束生命念头的人,最终并未向外界或专业机构寻求帮助。

数据显示,超过半数的极端行为者在采取极端行为前未曾求助。即使在社会福利完善、拥有成熟危机干预体系的国家(如丹麦),这一现象依然存在。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,值得我们深入探讨。

求助的重重阻碍

许多人选择沉默,首先源于外部环境的障碍:

①.污名化恐惧:对心理问题的社会偏见,使个体害怕被贴上“脆弱”、“疯狂”或“失败者”的标签,担心影响工作、社交和家庭关系。

②.不被理解的担忧:害怕自己的痛苦无法被他人真正理解和共情,倾诉反而带来二次伤害或被视为“矫情”。

③.对强制干预的抗拒:担心寻求专业帮助会导致违背个人意愿的强制入院或治疗,失去自主权。

然而,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深刻的个人内在原因。大型调查显示,高达四分之三曾有过极端念头的受访者认为自己“不需要心理健康治疗”。在对有过相关行为患者的追踪研究中,超过一半的人表示“没人能阻止我”,仅有一成提到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。这指向了绝望状态下一个关键的心理机制:“自我协调”

“自我协调”指个体的行为与其当前的自我认知高度一致的状态。当人陷入严重的情绪危机,体验到自我是“毫无价值”、“彻底破碎”或“他人负担”时,结束生命可能被扭曲地感知为一种“合乎逻辑”、甚至是“唯一”的解决方案——它似乎与那个极度消极的自我形象完美契合。

思维模式的冲突:为何理性未能介入?

这类似于决策中的“双系统理论”——在日常中,我们依赖快速、直觉的“本能反应”(系统1);但在面临重大危险时,较慢、理性分析的“深思熟虑”(系统2)通常会被激活,阻止我们做出危险的决定。

那么,为何在绝望发展过程中,“深思熟虑”未能干预?答案在于:当个体深陷自我憎恨、无法承受的痛苦,并可能有过反复出现的相关念头时,“结束”在主观上已被接受为一种“正常”甚至“可接受”的目标。理性思考的空间被强烈的负面情绪和固化的认知彻底压缩了。

突破沉默:创新疗法的启示

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,传统的、基于“疾病模型”的干预方式(强调诊断和单向治疗)常在此失效,它可能忽略了患者作为“人”的内心体验和主观逻辑。真正有效的干预,需要深入理解个体独特的危机动态,并建立高度协作的治疗联盟。

催眠疗法展现出的独特价值:对于深陷痛苦、难以用常规语言表达或受困于强烈负面自我认知的个体,催眠疗法提供了另一条重要的干预路径。在安全、受控的环境中,催眠有助于:

绕过心理防御:帮助个体接触和表达那些被压抑或难以言说的深层痛苦、创伤和绝望感。

重塑自我认知与体验:利用催眠状态下的暗示性和意象工作,植入希望、增强自我价值感、培养自我关怀,逐步松动“自我协调”的消极核心信念。

构建内在资源与安全感:引导个体激活内在的力量、积极的回忆或想象安全空间,作为应对危机的缓冲地带。

植入积极的应对策略:在催眠状态下教授放松技巧、情绪调节方法和危机时刻的替代性应对方案,使其更易被潜意识接受和执行。

催眠疗法作为辅助手段,可以与传统谈话治疗或其他方法结合,帮助个体打破绝望循环,找到除了结束生命之外的可能性。

许多人在沉默中走向了不归路,其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核心心理动因,便是他们将结束生命视作了一种与当时破碎自我相“协调”的目标。

理解这一心理机制,并采用科学、专业且以人为本的干预手段,是更有效帮助深陷绝望者的关键。每一次有效的干预,都在传递一个信息: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,也存在着被理解、被支持的可能,生命有其韧性,痛苦可以转化,希望可以重新点燃。

重要提示:

如果您或您关心的人正经历强烈的痛苦并产生极端的念头,请务必立即寻求专业支持!



参考资料:

1.Kuramoto-Crawford,SJ,B.Han,和RT McKeon,《有严重自杀想法的成年人未接受心理健康治疗的自我报告原因》。《临床精神病学杂志》,2017年。78(6):e631-e637页。

2.Michel,K.,L.Valach和V.Waeber,《理解故意自残:患者的观点》。《危机》,1994年。15(4):第172-178页。

3.Due,AS等,未接受医院精神病治疗而自杀的人:哪些人没有寻求帮助?《情感障碍杂志》,2025年,第368期,第655-664页。

4.Rudd,医学博士,《自杀模式:自杀的认知行为模型》。《自杀与危及生命的行为》,2000年。30(1):第18-33页。

5.Kahneman,D.,《思考,快与慢》。2011,纽约:Farrar,Strauss and Giroux。

6.Michel,K.和A.Gysin-Maillart,ASSIP-自杀未遂短期干预计划。临床医生手册。2015,哥廷根:Hogrefe出版社。

7.Lohani,M.等,合作至关重要:一项关于患者-临床医生合作在自杀风险评估和干预中的随机对照试验。《情感障碍杂志》,2024年,第360卷,第387-393页。

8.Huggett,C.等,心理治疗联盟与自杀经历的关系:系统评价。《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》,2022年,29(4):第1203-1235页。

9.Gaily-Luoma,S.等,《自杀未遂短期干预计划对来访者的影响》。《心理治疗研究》,2023年:第1-14页。